东方文化自古就对生命价值有着更高的追求,时空浩渺,来去匆匆,我们每个人都是短暂的过客,但我们能喝到千年古树制成的茗茶,或有缘得到我们未成人形之前的老茶,这个福报,不仅是跨越时空的链接,更是精神与肉体的满足,和生命的延续。老茶的
“老茶的生命美学”是一种以老茶为载体,以生命为核心,探讨生命的存在、体验及其审美价值的美学理论。生命美学的本质是美学精神的复苏,是人类本性的复苏,通过以美入道,借茶修行达到生命的觉醒与圆满。
中国茶质本高洁,源远流长,既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,也是哲学、艺术、宗教与精神的载体。老茶更是如此,不仅得天地之精华,更是通过后天岁月的沉淀呈现出一种超越自然,超越凡间,纳入神灵世界的一种神秘饮料,成为中国文明“道器合一”的另类表达。
老茶如同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不断成长和变化,它承载着时空的能量,人们在品饮老茶的过程中,不仅是在品味茶的味道,更是在感受老茶历经岁月的生命历程,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自然、人文之美,以及宁静、悠远的精神境界。同时,老茶的收藏、品鉴等活动也成为人们追求生活美学的一种方式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中,生命这一概念实为心性之现代表达。古人或以心称之,或以性言之,或完整表述为心性,皆指向生命之本质真谛。我们现在与时俱进,给它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名字叫“生命”。究其根本,心性即生命之本源,生命乃心性之显发,二者名异而实同,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终极体悟。
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,主要研究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。既研究美的创造、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——它追问的不仅“什么是美”,更是“人如何通过美理解自身与世界”。
哲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,是一门研究根本性问题的学科,涉及存在、知识、价值、理性、心灵、语言等领域的系统性思考。它不依赖经验实证,而是通过逻辑分析、批判性思维和概念推演来探索世界的本质与人类的意义。哲学的本质,正是对生活与世界的持续追问。
美学的起源是以中西方哲学体系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,正式形成则始于18世纪的欧洲,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35年首次提出,他的出发点是要在现有的哲学体系中给文化艺术一个位置,是对哲学理论化的一个升华,并在1750年出版《美学》专著,将其定义为“感性认识的科学”,标志着美学成为哲学分支。
“老茶的生命美学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,由老茶、生命和美学构成,核心就是通过老茶对生命和美学的精神实践。这一理论虽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茶禅一味思想谱系,但其系统化的理论建构则始于笔者受苏州本色美术馆之邀讲授“中国茶(老茶)美学”专题课程之时,并在后续的跨学科研究中,通过与哲学、美学、文化学等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而日臻完善。该理论体系既承续了陆羽《茶经》的东方茶道精髓与西方生命哲学的思想资源,又在当代语境下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转化,最终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阐释价值的茶文化研究范式。
这个意义和价值,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样。有人认为柴米油盐酱醋茶,茶就是一个农副产品,就是满足生理欲望消暑解渴的饮料。有人认为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,就是修身养性的小资雅事。
这些都是普通人对茶和美的低层次定义,不是我们生命美学的定义,如果一个茶人对茶的理解不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维度,意识不到你品茶的过程就是唤醒美的过程,唤醒美的过程就是生命觉醒过程,就算你喝了一辈子茶,你的身心都不会发生变化,当我们种下生命觉醒这个种子,把品茶提升为一种严肃的修行之后,同样是喝茶,结果就完全不同,甚至我们取得的成就会更高。
总而言之,我们此次讲座的意义和价值就种下一颗种子,品茶是神圣的,是可以让我们以美入道,借茶修行来实现生命的觉醒和圆满的。
儒家即通过善的觉醒,也就是道德觉醒来实现生命觉醒以及生命解脱;佛家通过破幻显真,也就是证悟真相、证悟实相的方式,就是通过真理的方式来实现生命觉醒与生命解脱。而茶道在儒释道三家的修行体系中,更展现出其独特的妙用——以借茶修行为方便法门来实现生命的觉醒与解脱。
佛教颂茶为神物,向佛祖献茶,茶禅一味;道教称茶为仙草,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天梯;教认茶为正心之物,符合旨意,极力提倡“尚茶禁酒”。
这些都有着修行的内涵,在生命美学看来,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通向生命解脱的修行门径和修行道路。艺术的呈现方式有无穷多种,就类似于佛家的八万四千法门,套用这句话来说,在生命美学中也可以说每一种艺术门类都通向美的觉醒,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是通过美的觉醒来实现生命觉醒的修行道路。
我们做茶、品茶、研究茶,实际上就是在追求和探索生命的解脱,品茶的实践就是生命的实践,也就是俗称的“修行”。这样就势必产生一个结果:所有的茶人都可以成为生命觉醒的实践家和探索者,他们通过老茶对生命和美学的精神实践,最终都可以实现生命的觉醒和圆满。
中国教育部将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划分为14大门类,其中哲学(学科代码01)居于首位。这一学科布局深刻启示我们:哲学思维是学术研究的至高境界,是贯通所有学科领域的智慧基石。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,要达到精深的造诣,都必须回归哲学的本源思考。正如茶道修行,唯有融入哲学思辨,方能超越技艺层面,臻于道的境界——这正是每一位茶人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。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,更是启迪智慧、提升境界的思维范式,为所有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根本性的方法论指引。
古人云心善可通神,德高可镇鬼。修习佛法者皆知,福德资粮实为开悟之基,而研习中国茶亦复如是。唐代茶圣陆羽于《茶经》开宗明义: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此中深意,非止言茶性寒凉宜于养生,更暗含茶道与修身之玄机。
盖茶之为物,生于灵山,得天地清淑之气,故其性至清至洁。唯品行端方、持身俭约之士,其心澄明如镜,方能与茶性相契,体悟其中三昧。反观之,浮躁奢靡之辈,纵饮名茶,亦如牛嚼牡丹,难窥真味。此中道理,恰似《周易》所言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茶与人,贵在神契。
茶人饮食之道,贵在清和雅正。当以淡雅为本,保持口舌之清净、身心之平衡。凡烟斗、雪茄之浊气,麻辣、槟榔之辛烈,皆与茶性相悖,易损味觉之敏锐,扰心神之澄明。故宜远之,以养清虚之体,得品茗之线、生命美学中的三性理论
我们与生俱来有三种属性,这三种属性分为低、中、高三个层次:最低的也就是最初的属性叫“生物性”,其次叫“人性”,再其次叫“佛性”。
生物性之美大体上是物的表象之美。人性之美要比生物性之美高级得多。佛性之美就更是超越物相、超越现象世界了,它是本体之美。这不是一般人能欣赏得了的。大体上,三性与三性审美是相对应的。如果一个人处在生物性阶段,那么他只能欣赏生物性之美,他是难以欣赏人性之美的,他更欣赏不了佛性之美。就算我们把人性之美给到他,他都欣赏不了。
中国传统美学讲究 “形、神、意、道” ,是一个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的审美体系,体现了中国艺术和哲学对美的逐层探索。这一理论贯穿于诗词、书画、音乐、园林等各类艺术形式,并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。
核心:意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思想,通过形与神的结合得以传达,体现创作者的意图与旨趣。
核心: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,指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与本质。艺术若能契合道的精神,便能超越具体形态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“形神意道”的美学层次从具体到抽象,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,再到哲学内涵,层层递进。其中,形是基础,神是核心,意是升华,道是终极追求。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对这四个层次的综合把握,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作品。
附:马未都将中国人的审美呈金字塔状分为四个层次:艳俗、含蓄、偏执、病态,他说:“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,只要进入‘病态’这个层次,就会呈倒金字塔状,突然释放,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。”
内涵:象征初级的、外显的美感。如茶汤热气中飘散的香气,直接而短暂,缺乏深度。类似文学中“华丽辞藻”或生活中流于表面的感官享受。
内涵:代表内敛的、需要主动体悟的美。如优质茶汤入口后,香气从喉底回涌的“落水香”。此乃内敛之美,如月映澄潭,必待静观方显其妙。
内涵:更高层次的和谐,如茶与水浑然一体,香气自然生发。非刻意为之,乃天地大美自然流露。
内涵:此境暗合天道“大味必淡”,至美近无,恰似《道德经》所言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的终极真谛。其妙处不在嗅觉可辨之香,而在以心体察那份未染尘滓的本来面目。犹如太古之璞,看似无华,却蕴藏着天地初开的纯粹;亦如至人之德,不彰不显,而自含造化玄机。品水至此,方知无香乃大香,至淡实至味。
在中国传统品鉴文化(茶道、香道、饮食)中,口感、体感、气感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三重体验体系:
气感:超越物质与生理的能量层面感知,属于身心合一的高级状态。气感不仅是能量流动的玄妙体验,更是让我们的精神和生命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脱。
这三重体验由实入虚、层层递进,共同构成了东方审美独特的品鉴之道,分别对应物质层、生理层、能量层的认知架构。唯有深入理解这三者的辩证关系,方能真正把握东方品鉴文化的精髓,领悟其以物观道的哲学意蕴。
口感悦舌,体感安身,气感明心——三境俱全,方称真味。 掌握这三者的区别,才算真正体悟中国茶品鉴的玄妙。
链接自然:茶(人在草木间),凝天地之精,萃日月之华。每一片茶叶都是自然的密语者,承载着四时更迭的星宿能量,蕴藏着山川云雨的灵气。这小小的叶片里,封存着整个宇宙的全息图景,饮茶即与自然山场能量的链接与共振。
链接本心:《六祖坛经》云: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,此般禅机恰与茶道一期一会之真谛相映成趣。每一盏茶汤的起落,无不是对自性圆满的温柔叩问;每一次茶席的聚散,皆可视为见性成佛的殊胜机缘。当茶烟袅袅升起,我们照见的何止是茶汤的澄明,更是那颗本自清净的菩提之心。
链接宇宙:茶自古被誉为通灵之饮,其奥妙远超凡俗认知。明代茶学大家朱权在《茶谱》中曾道:茶可通仙灵之境,一语道破茶道真谛——这天地灵芽实乃贯通三界、连接多维宇宙的神圣媒介。
品茗之趣,远非止于口腹之欲。当茶汤流转于唇齿之间,实则是开启了一场一叶观宇宙,一汤证菩提的玄妙修行。茶中蕴藏的天地精华,能微妙调节人体能量频率,使之与宇宙本源共振。在这般神圣共鸣中,饮者得以窥见终极真理的微光,生命状态渐次与大道对齐,终臻觉醒圆融之境。
此中真意,非言语可尽述,唯待有缘人以清净心品悟。一盏茶中,自有三千大千世界;半日闲时,可证无量般若智慧。
用科学解释的话,灵就是高维,灵界就是高维空间,灵魂是高维能量,灵感是来自高维的信息。
所以,我们品鉴每一泡老茶都是人体能量场与高维频率链接共振的实践。所以我们品茶是在调制我们的能量(共振调频),是把高维能量引入我们的生命状态以达到生命的觉醒和圆满。使人体能量场与高维频率对齐。
陆羽《茶经》有云:茶之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此言道出茶性与德行之关联,实为至理。茶品如人品,饮者之修养境界,往往映现于其品茗之道中。茶人对茶之审美追求,实乃其心性之真实写照。
茶树生于天地之间,根系汲取地脉精华,叶片承载星宿能量。尤其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茶树,其智慧与洞明,已非凡俗可比。若以不正之心相对,茶便如明镜,照见饮者所有虚妄。故饮茶之道,当以正字为要——正心正念,正身正行,此乃茶道之本,亦为修身之基。
古人云: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而茶之为镜,可照见本心。品茶之妙,终在以物观心——一片茶叶之中,既见自己,见天地、见众生。
《华严经》云:万法唯心造。此大乘要义,道出心识之妙用。《水知道答案》之研究亦佐证:意念能转物性。故同一泡茶,因人心不同,滋味迥异。茶实为三面明镜:映泡茶者之心,照制茶者之性,显饮茶者之德。
茶道修行,贵在觉照。有慧根者,能于每泡茶中观己修心。上品茶滋养正气,劣质茶徒增妄念。茶人当于茶事中反观自性,如佛门所言行住坐卧皆是禅。此乃饮茶之真谛——若只饮不思,纵饮琼浆亦无所得。
愿诸茶友能以茶为鉴:照见心念,检视言行,观照修为。如此,方不负这一盏清茗之深意。茶道即心道,饮茶即修行,此中妙处,唯实践者能知。
气者,天地之息,万物之灵。在中国文化的深邃智慧中,那些流动于形质之间、难以名状却真实存在的能量,皆可称之为气。茶之为物,聚天地精华,纳山水灵秀,其气韵之玄妙,尤值得玩味。
茶气有正邪之分,犹如人性之善恶。上品佳茗,其气清正,饮之如沐春风;而劣质茶品,纵使茶气猛烈,亦不过是邪气作祟。霉变之茶、农残之叶、高温作旧之品,饮后虽能令人大汗淋漓,看似荡气回肠,实则暗藏凶险。邪气入体,先使人烦躁难安,继而昏沉恍惚,终至无名火起,伤人伤己,岂不慎乎?
茶树生于天地间,最能吸纳一方水土之精气。名山灵川所产之茶,将那方天地的气韵封存于叶片之中;老茶经年累月,更是在不同环境中吸纳各种风水和茶人气息。上乘老茶当具祥和之气,宁静内敛,深邃悠远。恰如中医养生之道,讲究平衡调和,断不可为一时提神而伤及根本。体感之表现我总结为八种:浮、重、清、沉、麻、热、凉、胀。
天地万物,莫不有灵。茶本得日月精华,为至阳之物;经岁月沉淀,却转为极阴之体。这般阴阳转化,暗合天道循环。积聚正气的老茶,其所含之阴,实为元阴,珍贵异常,较之千年老参更为滋补,因其直补人之本元能量。
品茶之道,实为修身之道。择正气之茶,饮清净之味,方能得茶之真趣,养身怡神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。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有云百姓日用而不知,道本在柴米油盐中,真理藏于杯盏起落间。老茶的生命美学,恰是将这亘古智慧化作可品的甘露,让修行融入每一次注水、每一回出汤的日常茶事。自古以来,多少文人雅士抚琴作画,却鲜有人真正借艺术抵达生命觉醒的彼岸。那些停留在技法层面的艺术实践,犹如隔靴搔痒,终究难以触及心性的本源。而老茶的生命美学,则开创性地以动态禅为径,让修行不着痕迹地融入生活——举杯是修行,闻香是修行,甚至茶凉时的静默亦是修行。这种无修而修的境界,恰是最上乘的修行法门。
当一泡老茶在杯中苏醒,它不仅仅是在释放岁月的醇香,更是在唤醒饮者本自具足的觉性。通过茶汤的浸润,通过美感的陶冶,生命得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蜕变。那些被我们日常忽视的茶事细节,此刻都成为通向觉醒的密径。这便是老茶生命美学最珍贵的启示:修行不必远求,道就在这一杯茶里。
老茶之所以能成为生命美学的载体,正因其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。它是时间的结晶,是天地精华的凝聚,更是通往心性光明的渡船。在这浮躁的时代,老茶的生命美学实践,恰如播下一粒觉醒的种子,静待在每位茶人的心田开花结果。
在人类精神成长的道路上,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条充满智慧与力量的途径。让我们以一位伟大画家的创作为例:当这位对美有着极高觉知的艺术家举办画展时,墙上悬挂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其审美境界的具象化呈现。这些画作犹如一扇扇通向更高维度的窗口,为观者提供了与艺术家精神世界对话的契机。
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高阶意识的共振现象,一种精神同化的过程。当普通人以开放、虔诚、接纳的心态欣赏这些作品时,实际上是在接受艺术家更高维度的审美意识的加持。这种加持并非神秘力量,而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能量共振与意识提升。正如禅宗所言以心传心,高维度的审美意识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,潜移默化地提升着观赏者的审美境界。
这种审美实践实则是一种修行法门。无论是欣赏绘画、聆听音乐,还是品茶,只要秉持这三大要诀,都能将审美体验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动力。通过持续的艺术熏陶,人的存在状态可以经历生物性向人性向佛性三个层次的跃升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提升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。艺术作品本身也对应着这三个层次:
要领悟最高层次的佛性之美,需要相应的心灵修为作为基础。这就像登山,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山脚攀登至顶峰。老茶的生命美学实践正是这种渐进式提升的典范,通过借茶修行最终达到生命的觉醒与圆满的境界。
3、卢仝《七碗茶歌》是中国茶文化从物质升华至精神境界的终极指南,展现了饮茶者从凡尘俗子到羽化登仙的完整修行路径
作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,《七碗茶歌》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、由实入虚的茶道修行体系。让我们逐层解构这一茶道圣典:
生理需求 → 心理疗愈 → 思维激活 → 情绪净化 → 身心合一 → 灵性觉醒 → 终极超越
在描绘出神入化的茶境后,诗人笔锋陡转,以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,堕在巅崖受辛苦的呐喊,将读者从仙境拉回现实。这种强烈的对比艺术,既揭露了唐代茶农悬崖采茶的生命危险,更构建了士大夫精神中的双重维度:既要追求个人精神的超脱,又要心系天下苍生。
真正的艺术杰作永远超越时空界限。《七碗茶歌》之所以流传千年,正因其既描绘了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,又饱含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。这种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,正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最高体现,也为当代茶人指明了一条完整的生命觉醒之路。
东坡居士曾浩叹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,这穿越千年的天问,恰似暮鼓晨钟,叩响每个觉醒者的心扉。茶烟袅袅处,我们终将懂得:生命不在远方,而在当下这杯澄明的茶汤里。人生无常,时光易逝。时光流逝,青春不再。愿大家学会珍惜,学会关爱,懂得欣赏,欣赏身边的一草一木,每一个动人的瞬间,每一个平凡的人,每一个平凡的故事。作者/董乐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。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及时联系!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尊界S800爆单,紧急动员办公室人员上生产线?江汽集团回应:消息不实,目前产能稳定
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太恶心了……”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,最新回应来了
“e起辟谣 清朗有我”网络辟谣沙龙(第三季)暨2025山东网络举报辟谣宣传周启动仪式在济南举办